郵件系統(tǒng):
用戶名: 密碼: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位置: 首頁 》學會刊物 》中國法學
【十杰薦書】石靜霞:“見微知著,理解法律的另一個角度”

時間:2018-07-23   來源:中國法學雜志社  責任編輯:fml

  石靜霞:第七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2014年),現(xiàn)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第七屆國務院學位辦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法學類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全國法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羅馬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DROIT)理事會成員、世界銀行投資爭議解決中心(ICSID)調解員。國際破產協(xié)會(III)董事會成員和亞太區(qū)首任主席、國際破產執(zhí)業(yè)者組織(INSOL International)學術委員等。獲“中國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研究成果獎”“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

  對于“法律到底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角度和結論。相應地,關于“法律是什么”這一宏大主題的經典著作也有很多,從古羅馬西塞羅的《法律論》到阿奎那的《論法律》,從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到博登海默《法理學》等。這些作品圍繞著法律的性質、目的、法律實效的限度、法律與正義和道德的關系以及法律在歷史上的改變和成長方式等問題,提出了諸多思想豐富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完善了有關法和法律的各種學說,構成了法學理論從古到今的發(fā)展畫卷。

  關于對法律的理解和認知,除閱讀上述經典著作外,我認為值得推薦的還有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邁克爾·瑞斯曼(W. Michael Reisman)所著的《看不見的法律》一書。這本書讀起來輕松有趣,但字里行間蘊藏著作者基于獨特視角對法律所做的更全面觀察和理解。

  瑞斯曼教授是我在耶魯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時的導師,著名的國際法學家。1965年,他在年僅26歲時即獲得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并開始在耶魯法學院任教至今。瑞斯曼教授師從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D. Larswell)教授和和麥瑞思·麥克道格(Myres McDougal)教授,是“紐黑文”法理學派(New Haven School of Jurisprudence, 因耶魯大學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而得名,也稱“政策定向學派”(Policy-Oriented Jurisprudence)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肇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紐黑文學派”在現(xiàn)當代國際法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別表現(xiàn)在該學派重塑了國際法的理論認知,拓寬了國際法的研究視野等方面。在經歷了與其他學派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論爭、借鑒與滲透后,“紐黑文學派”有了壯大和發(fā)展:地理空間、多元主義以及自下而上等以“紐黑文學派”理論為基礎的新方法論等相繼被各國學者提出。盡管這些方法論并未給“紐黑文學派”帶來實質性變化,但擴展了該學派通過多視角研究國際法問題的特點。該學派對人類尊嚴(human dignity)的價值崇尚和問題分析方法更是被諸多學者借鑒和參考。

  作為國際法學教授,瑞斯曼教授學術涉獵領域甚廣,問世著述頗豐,包含了國際公法中的大部分內容以及國際經濟法中的投資法和投資仲裁等領域。其眾多的作品中有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原名為“Law in Brief Encounters”,中譯本名為《看不見的法律》。瑞斯曼教授稱這本書是他“歷時將近二十年的心血結晶”。之所以稱該書有趣,是因為這位頂尖級國際法學家在該書中沒有涉及國家或民族大義的國際法,而以見微知著之法,深入研究了生活中復雜細微而難以察覺的“微觀法律規(guī)則” (Microlaw),形成了本書頗接地氣的學術特色。

  雖然說法律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其觸角已到達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對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看、注視、怒視、排隊、插隊和閑聊等現(xiàn)象,很少有法學家將它們與法律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在本書中,瑞斯曼教授引用古羅馬的一句格言:“有社會的地方就有法律”,從一個微觀法律的角度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獨特的法律圖景,即生活中的法。瑞斯曼教授認真研究了人們日常行為中的隱形規(guī)則和違反這些規(guī)則引致的懲罰。這些行為發(fā)生在我們司空見慣的場合,諸如地鐵、超市、影院,以及與陌生人最普通的接觸——幾句閑聊、相互注視、排隊等候等。瑞斯曼教授指出,偶然且不經意的人際互動,實際上被一套復雜細微而難以覺察的法律規(guī)則深深影響與支配。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隱而不現(xiàn)的規(guī)則,被其稱為“看不見的法律體系”。這里的“法律”指的是最廣意義上的法律,包括非正式的社會規(guī)則。

  瑞斯曼教授在書中援引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實例子,佐以其他學科的觀點,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道德哲學,運用精細的社會觀察來說明微觀法律體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例如,對于我們每天都重復的大量觀察和注視行為,瑞斯曼教授分析了注視是非法的觀察,對觀看行為進行了社會層面分析并指出規(guī)范觀看行為的微觀法律體系;對于排隊行為,瑞斯曼教授分析了影響該行為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因素,其分析不僅僅止于排隊制度的微觀法律體系,還包括了宏觀法律體系,并且對排隊的先后順序及其必然結果做了有趣的分析;同樣,瑞斯曼教授對劇場中的微觀法治等問題也有細致的描述和討論。通過這些近在身邊的實例,瑞斯曼教授引出微型法律之說,這對于認為“法律遙不可及”的觀點形成很好的反駁,同時也印證了德沃金所說,“規(guī)制社會的法律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我們每一個人即生活在這樣的法律帝國之中?!?/span>

  本書沒有艱深晦澀的專業(yè)術語,相反,使用了很多活潑生動的引語,既在功能上引出每章討論的主題,也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

  “距離鼻尖約摸三十英寸,是我個人的疆界,這之間未被使用的空氣,屬于私人領地。陌生人,除非流轉著情欲的眼神,我呼喚你前來親善,但留意別粗魯?shù)乜缭轿业念I地:我沒有槍,但可以唾棄?!边@段話引出了作者要描述的注視、觀看和怒視問題;

  “演出是在市中心沒錯,但你必須好幾個禮拜甚至好幾個月前就排隊才買得到票。想去看美國網球公開賽?太遲了……運氣真壞啊!時代廣場有百老匯的折扣票,但你必須排隊等幾個小時,才能買到一張。這才是紐約的真實面貌,沒有隨性玩賞,只有乖乖排隊?!焙苊黠@,瑞斯曼教授要接著討論排隊行為的文化、社會及經濟因素了。在這部分,教授還分析了約束控制下的排隊社會分布形態(tài)、排隊制度的微觀法律體系與宏觀法律制度以及隊伍的形成與變化乃至排隊的先后順序及其必然的結果等;

  談話更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進行的事情,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談話。瑞斯曼教授舉例說明,“校長的談話是……一種演說,只有一味迎合地靜默不語,才能讓它結束。他希望你會喜歡他,他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他。這是當校長工作的一部分;而不停地說話也是校長的工作?!笔遣皇呛苡腥?瑞斯曼教授在本部分研究了交談的微觀政治學,特別是關于對話的基礎、程序原則、實質原則以及這些在法學上的衍生含義及應用等。

  在本書寫作歷時的20余年間,瑞斯曼教授潛心研究了眾多交織在生活中但影響人格形塑的微觀法律秩序,包括其各個細節(jié)及具體內涵,并試圖將其與較為宏觀的法學理論進行聯(lián)結。因此,瑞斯曼教授沒有止于對微觀法律的現(xiàn)象觀察和研究,而是最終落腳于對微觀法律的修正層面。在闡述了微觀法律的目標、其體系運作以及病理分析和微觀懲罰機制的優(yōu)點與困難后,瑞斯曼教授總結了微觀法律與人們更優(yōu)質生活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部分,瑞斯曼教授談到了國際法的角色,他認識到這些微觀法律的國際法意義甚至人權意義,即從國際法的層面上保障人權,特別是私人領域內的個人隱私——這與他一貫重視的人類尊嚴及價值高度契合。但他并沒有認為微觀法律能夠取代國家的制定法,因為這些微觀法律存在缺陷,與法治所倡導的公平正義間可能存在沖突。瑞斯曼教授指出,遵守微觀法律是我們與陌生人進行一般生活互動的前提條件,但如有必要的話,必須適度改革這些微觀法律體系,使其能有助于人們追求優(yōu)質生活。因此,盡管本書關注的是微觀層面上的法律,但與體系宏大的國際法一樣,瑞斯曼教授研究的目標依然是為了讓法律更好地改善人類生活,進而實現(xiàn)人類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這與其作為國際法大家始終如一的追求目標完全一致,也是其作為法學家的成功之處。

  法律的生命從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這是我們熟知的霍姆斯大法官在其1881年《普通法》著作中的名言。用瑞斯曼教授的眼光進行觀察,雖然較少引起人們的認真思考,但微觀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非常欽佩瑞斯曼教授作為國際法大家,卻能對生活中的微觀法律有如此細致的觀察和詳細的闡述。本書既嚴格遵守學術規(guī)范,又和社會生活貼得如此接近,讀來確實令人興趣盎然。正如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詹姆斯?雅各布斯(James B.Jacobs)所說,閱讀這部作品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賞心樂事。

  最后,容我偷懶借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對本書的評語——“這本書主題如此新穎,觀察如此細膩,分析如此有力”,作為本篇推薦語的結尾吧。

?

? ? ? ?推薦書目信息

  書 目:《看不見的法律》(Law in Brief Encounters)

  作 者: 邁克爾·瑞斯曼著,高忠義、楊婉苓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推薦書目簡介

  作者:

  邁克爾·瑞斯曼(W. Michael Reisman, 1939--),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麥瑞思·麥克道格(Myres McDougal)國際法席位教授。曾任美國國際法學會副主席、《美國國際法雜志》主編等。在諸多涉及領土爭端和海洋劃界以及國際商事或投資仲裁案件中擔任仲裁員或法律顧問。其最近著作包括《國際商事仲裁:案例、材料及評論》(2015)、《國際投資爭議:案例、材料和評論》(2014)、《國際法庭的欺詐性證據(jù)》(2014)、《尋求21世紀的世界秩序和人類尊嚴》(2012)等。

  內容簡介:

  在那些司空見慣的場合,諸如地鐵、超市、影院,與陌生人最普通的接觸--幾句閑聊、相互注視、排隊等候--這種偶然且不疑難問題的人際互動,被一套復雜細微而難以覺察的法律規(guī)則深深影響與支配。這一看不見的法律體系正是《看不見的法律》的主題:微觀法律,一種非正式的社會規(guī)則。

  在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論著里,瑞斯曼教授援引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實例子,佐以其他學科的觀點,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道德哲學,運用精細的社會觀察來說明微觀法律體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

  本書一共分為四章,分別是觀看、注視和怒視;排隊和插隊;兩人之間的談話以及微觀法律之修正。前三章分別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三個細節(jié),即觀看、排隊和談話,來闡釋作者對于微觀法律的認識。在第四章中,作者則重點闡釋了微觀法律的研究方法、目標、病理分析和優(yōu)缺點。

? ? ? ?(欄目執(zhí)行:任 彥: 中國法學雜志社編輯,法學博士;陳明慧:中國法學雜志社網絡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

?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