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系統(tǒng):
用戶名: 密碼: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頁 》學會刊物 》中國法學
【十杰薦書】卓澤淵:《大學》應是法律人的國學經(jīng)典

時間:2018-09-07   來源:中國法學雜志社  責任編輯:fml

  卓澤淵: 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199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首屆“四個一批”人才,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首屆領(lǐng)軍人才,首屆“當代中國法學名家”入選者。現(xiàn)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主任、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凱文特聘講席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行為法學會副會長、法學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在當今的法律或者法學領(lǐng)域,可推薦一讀的專業(yè)著作有很多,但在人們所推薦的著作中,非專業(yè)的讀物并不多見。我以為,有一部著作倒是所有的法律人應該一讀的,它就是中國古老而著名的國學典籍《大學》。《大學》是著名的國學經(jīng)典,更是中國法律人應讀的國學經(jīng)典。

  《大學》實際上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形成于漢宣帝時代,是一個叫戴圣的人將收集到的、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佚名的儒家著作合編而成的。至唐朝之前,人們對它并不重視。自唐代起,由于韓愈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對《禮記》尤其是其中的《大學》篇不斷引用,才使之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及至宋代,著名的學術(shù)家程顥、程頤對《大學》予以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苯栌弥祆涞谋硎觯淌闲值堋白鹦糯似碚轮薄6祆浔救烁菍ⅰ洞髮W》納入他的《四書集注》之中,將《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并列在首位加以編注、詮釋。到了宋理宗時代,真德秀寫作了《大學衍義》,向皇帝進講《大學》,這一著作由此成為了重要的政治讀物。

  元代起將近600年之久的期間,朱熹編注的《四書集注》成為各級學校的必讀書目,甚至被列為士子們參加科舉考試的必用書?!洞髮W》成為讀書人的應試寶典,其中的章句成為試題的來源。那時,凡不讀《大學》者,恐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

  到近代,孫中山先生對于《大學》亦是情有獨鐘。他說:“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的話,把一個人從內(nèi)發(fā)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nèi)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展開的理論,無論是什么政治哲學家,還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

  對《大學》究竟是怎樣的學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于我現(xiàn)在看來:

  首先,《大學》是關(guān)于人生的學問。它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德行。這是為人之根本;所謂“親民”,應理解為“新民”,使人不斷更新,不斷進步,棄舊圖新。每個人都應當不斷地塑造新我、新人,乃至“作新民”;“止于至善”就是要達至最完善的境界。就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至善的境界也就是“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此外,《大學》還提出了人生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痹谖铱磥?,這既是對理想人生的集中概括,也指明了人生八個逐級遞進的目標和理想。

  其次,《大學》是關(guān)于修身的學問。《大學》不僅闡釋了人生的理想,而且更進一步指出了何以達成這個理想的根本辦法——“修身”?!白蕴熳右灾劣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毙奚硎歉?,是基礎(chǔ),是支撐。一個人沒有修身作保障,一切理想、目標都無法實現(xiàn)。它明確指出,“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作為根本的“修身”沒有做好,其他就必然不會好。這一教導對所有人都是有用的,尤其是對于成長中的青年學者來說,更不是必不可少的忠告與勸誡。對于如何修身,《大學》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論述。

  再次,《大學》是關(guān)于治國的學問。在《大學》的視野中,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治國平天下”。對何以做到“治國平天下”,《大學》提出了“絜矩之道”,即要處理好治國者與民眾之間在行為上的互動關(guān)系:“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居于上位的尊敬老人,民眾就會興起孝順的風氣;居于上位的人尊重長者,民眾就會興起尊重長者的風氣;居于上位的人憐惜孤寡,民眾就不會背棄這樣的美德)。《大學》也指出了治國者自己的行為標準:“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您討厭上位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對待下位的人;您討厭下位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對待上位的人。您討厭前面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來對待后面的人;您討厭后面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對待前面的人。您討厭右邊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對待左邊的人,您所討厭的左邊的人的某種作為,您就不要以此來對待右邊的人)。《大學》還告誡治國者必須尊崇民眾的意愿與贏得民眾的支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治國者要以民眾的好惡為好惡);“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您所奉行的道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您就擁有政權(quán),否則就會失去政權(quán))。此外,《大學》還進一步指出了與民爭利的惡果:“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治國者聚斂財富,就會失去民心;散財于民,民眾就會團結(jié)在您的周圍);“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一個國家不能以財貨為利益,要以道義為利益)。所有這些治國理念,至今還閃耀著穿越時代的光輝。這于學習法學這一治國理政之學的學子來說,是不可不知的,其意義也不可低估。

  最后,《大學》是關(guān)于法律的學問。它倡導尊重規(guī)則,一再強調(diào)“絜矩之道”。絜(xie),是度量;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皆可引申為法度、規(guī)則?!敖e矩之道”就是強調(diào)要講規(guī)則,要講禮儀、道德、法律。《大學》特別要求治國者必須尊重“絜矩之道”。對于訴訟,《大學》引證孔子的話說,“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法學界對此的諸多解釋,多有誤讀。我以為,這里表現(xiàn)的并不是孔子不重視法律或者訴訟,也不是孔子要否定法律或訴訟,更不是孔子的謬誤。它其實是孔子的高見,指出了訴訟乃至法律的最高境界與理想——“無訟”,即所有的訴訟都是為了消除訴訟。為訴訟而訴訟,始終是狹隘的,而通過訴訟來化解矛盾,使社會歸于和諧乃至“天下平”,是最美好的法律理想。法律人最偉大而崇高的行動就是“平天下”,而以“平天下”的行動達成“天下平”的偉大理想則應是法律人的最高期求。

  《大學》文字簡練,總共只有一萬多字,但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我在此處也只是信手寫來,遠未論及其所有精華,更未涵蓋其全部思想。薦書語中只是從法律人必須認知人生、強化修身、關(guān)注治國、精通法理的視角出發(fā),姑妄言之。括弧內(nèi)的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也只是為了給部分需要的讀者提供參考,未必準確。若讀者要得其三昧,還是請認真地閱讀原文并悉心體會,相信您必有自己的心得。本文不過是為了引起重視,期望這一著作能使法律與法學、法律人與法學人變得更為崇高和神圣。

?

  推薦書目信息

  書 目:《大學》

  譯注者:王國軒

  出版社:中華書局(2016年版)

  推薦書目簡介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42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后朱熹又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于《四書章句集注》中加以注釋,并成為了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的內(nèi)容涉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其中,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lǐng),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闡釋了修己對于治人、乃至治國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強調(diào)了治國策略與個人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因而具有由“內(nèi)圣”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大學》一書,其文也約,其志也深。全文用語精確簡練,意蘊深刻。雖然《大學》與法學專業(yè)交集貌似不多,但實可作為法學學子用以塑造個人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并進而實現(xiàn)“平天下”法治理想的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教材。

  欄目執(zhí)行:任 彥: 中國法學雜志社編輯,法學博士;陳明慧: 中國法學雜志社網(wǎng)絡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全文
搜索

關(guān)注
微信

關(guān)注官方微信

關(guān)注
微博

關(guān)注官方微博

網(wǎng)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