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系統(tǒng):
用戶名: 密碼: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位置: 首頁 》地方法學會 》綜合報道
紀念青海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綜述

時間:2013-10-15   來源:青海省法學會  責任編輯:

  青海省法學會于2013年9月27日召開了紀念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此次會議緊緊圍繞紀念青海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熱情謳歌了青海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來所取得的成果。省法學會會長劉曉,省法學會副會長、省法制辦主任李建青及法學會特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論文作者,法學法律工作者,老同志代表共4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省法學會秘書長,省司法廳副巡視員王惠榮主持?,F(xiàn)將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水隨天去秋無際

  青海的法學研究,猶如青海這片神奇的土地,富有和蒼涼交相輝映。許多人因其蒼涼而卻步。望而卻步的,或許不會失去什么,但涉足其中的,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因為,蒼涼能歷練意志,壯闊胸襟。當面對那些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生態(tài)、面對那些司法實踐中獨一無二的話題、面對那些社會管理、經(jīng)濟生活、文化建設等諸多領域中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時,沒有人會感覺到研究素材的貧乏和研究動力的不足,那種沒有什么可寫也不會寫的感覺一夜間肯定蕩然無存。

  這些年來,法學會立足青海,放眼全國,從自身建設到組織發(fā)展,從制度完善到隊伍建設,從學術研究到課題設立,工作做的風生水起。活動的范圍,從省內(nèi)擴大到省外、從中國擴大到了國外。關注的視野,既包含實踐問題又包含理論問題,既包含省內(nèi)問題又包含國家問題,既包含眼前問題又包含長遠問題,既包含特色問題又包含普遍問題,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產(chǎn)生的影響,彌久持堅。

  30年,歲月不長,情卻極深。那些一代又一代法學會工作人員,他們的嚴謹、勤奮、執(zhí)著、樸實與奉獻,令我心生敬意,讓我難以忘懷。

  三十年,而立之年,省法學會已經(jīng)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包容性以及地方性、民族性等工作特點和關注特點,在思考中批判,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在特色中創(chuàng)新,在啟迪中前行,秉承求真、求實、求穩(wěn)之精神,成為百花之園,爭鳴之地,吸引著法學界以及民族宗教學界、地方史學界、經(jīng)濟學界等方面普遍而持久的關注。

  我知道,對法學會“芳心暗許”的何止我一個,又何止青海有!這是法學會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吸引的必然結(jié)果,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水隨天去秋無際。我相信一切和我一樣關注法學會的人,期盼下一個三十年,法學會能收獲更為豐碩的成果。

  二、三十年后的無限遐思和激情

  青海省法學會自1983年10月9日宣告成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而立之年。

  回溯的視角加強了理性的視野。青海省法學會和青海法學研究的歷史,是一曲蕩氣回腸的群體,克己奉公,安貧樂道,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力量的響亮贊歌,是一曲各民族法學工作者,團結(jié)協(xié)作,攻堅克難,自強不息精神風貌的嘹亮壯歌,是一曲遠見卓識的廣大創(chuàng)業(yè)人,堅持理念,明確目標,不懈努力精神追求的時代凱歌,展現(xiàn)了法學界熱血知識分子和熱情仁人志士們團結(jié)的力量、正義的力量、群體的力量。他們把力量變成智慧,用智慧服務事業(yè)。他們對法學會工作和法學研究事業(yè),有一種淳樸灸熱的感情、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情、不斷進取的激情、勇往直前的豪情。想起他們,那種敬佩之情、懷念之心,油然而生。

  30年滄桑巨變,30載砥礪奮進。30年來,青海省法學會和青海法學研究,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進步。讓人情不自禁地對比今夕變化,感到了青海省法學會的成長和青海法學研究水平的逐年提升。

  紀念青海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實際上是回顧過去,總結(jié)經(jīng)驗,發(fā)揚傳統(tǒng),繼往開來的會議。回望歷史,弦歌不掇;展望未來,再譜新篇。30年,省法學會工作和法學研究的實踐,深刻塑造和充分體現(xiàn)了青海法學研究工作者凝心聚力的集體主義精神,那就是“忠于法律、熱愛法學、從零做起、敢為人先,調(diào)查研究、攻堅克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砥礪向前,譜寫歷史、勇于承擔,不為名利、無私奉獻,理論自信、創(chuàng)新發(fā)展”。展現(xiàn)的既是一篇可歌可泣、追求卓越、體現(xiàn)時代要求、具有強大實踐價值的歷史,更是一部蓄勢期遠、協(xié)力同心、與時俱進、實現(xiàn)夢想的樂章。這種精神非??少F,誰也忘不掉,特別是經(jīng)歷過爬坡越坎的人,更加珍惜和牢記。讓我們以史為鑒,為開創(chuàng)法學會建設和法學研究新局面奮勇向前。

  三、感謝與祝愿

  30年來,省法學會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廳的領導和中國法學會的指導支持下,緊緊圍繞全省工作大局,認真履行法學會的職能,團結(jié)引領全省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開展法學研究,重視法學法律人才培養(yǎng),圍繞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組織研討論壇活動;在成果轉(zhuǎn)化應用基礎上,以《法治要報》形式,積極為省委省政府建言獻策,發(fā)揮了參謀智庫作用;積極參與地方立法,圍繞立法項目深入基層調(diào)研,提出立法建議;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工作新亮點,通過“雙百”法治宣講等形式,不僅舉辦了多場高層次的法治講座,而且開展了進機關、進高校、進企業(yè)、進農(nóng)村牧區(qū)、進寺院的法治宣講活動,受到廣泛好評。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法學會主動跟進、積極作為、開拓創(chuàng)新、扎實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獎勵,為繁榮我省法學研究、推進青海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我親眼目睹、親身感受了黨和國家對法學會工作的重視和關注。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參加中國法學會的重要活動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我省領導也高度重視法學會工作,多次對法學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法學會的《法治要報》作出重要批示,法學會的領導也逐步加強。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為法學會開展工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我們常說“有為才有位”,在紀念我省法學會成立30周年的時刻,作為一名法學會的老會員、老同志,我衷心希望法學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借助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的強勁東風,發(fā)揮法學會的資源優(yōu)勢,團結(jié)引領廣大會員,凝聚共識、激發(fā)力量,進一步活躍學術研究,不斷提升法學研究能力,積極促進成果轉(zhuǎn)化,為青海省的法治建設建言獻策,為推進“法治青?!薄ⅰ捌桨睬嗪!苯ㄔO和青海省的民主法治進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四、《青海法學》研究的心路歷程

  30年風雨兼程,30年嘔心瀝血。而今回首《青海法學》走過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心路歷程。1984年3月18日創(chuàng)刊的《青海法學》,至今已經(jīng)出版了127期,約900多萬字,編委會成員48人次,作者數(shù)百人,讀者難以計數(shù),可謂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影響深遠。

  《青海法學》堅持以“反映法學研究成果,傳遞法學研究信息,交流法學研究經(jīng)驗,溝通法學研究渠道,繁榮法學研究理論,發(fā)展法學研究事業(yè)”為宗旨,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研法創(chuàng)新,取得可喜可賀的成果,成為法律學人和廣大法學愛好者、受益者的良師益友,是研究法學、宣傳法學、傳播法學科研成果,享受法治價值的良田沃園。

  《青海法學》從編委、主編、編輯、作者、出版人員到每一位讀者都深切感悟到學習法律、研究法律、宣傳法治思想、享受法治受益是一種責任,一種投入,一種收獲,一種快樂,正如何家弘所言:“當你透過潛心研究而發(fā)現(xiàn)法的某些運作規(guī)律交依此去設法完善社會的法律制度的時候,當你在法學的某個領域內(nèi)徜徉并領略感悟到‘法之美’的時候,你就一定是在享受法學了”。

  今天我們紀念慶賀《青海法學》這朵法苑奇葩,應當更加明蜥他的擔當、責任和光榮使命。法學研究必須始終關注中國法治夢想,關注中國法治化的現(xiàn)實熱點、重點、難點問題。因為中國法學應該是當前中國社會需要的法學,是當前中國民眾需要的法學,而不應該是法律學者需要或期盼的法學。無論我們研究中國法學的過去還是現(xiàn)在亦或未來,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樣一個目標--使中國當下的法律制度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國民眾的需要。這表明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以老百姓為本。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沒有老百姓的法治信仰,就不可能建設現(xiàn)代法治國家。要使法治精神、法治原則、法治靈魂深入人心,就應當努力使法學研究、法治宣傳通俗化,真正使法學步入尋常百姓家。

  回顧總結(jié)《青海法學》的心路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它凝聚、體現(xiàn)、展示著青海法學研究隊伍的團隊精神。這種與時俱進的團隊精神集中反映出法律學人:心許與法,矢志不移;信法為真,潛心鉆研;學法用法,傳承創(chuàng)新;團結(jié)互助,形成合力;以老帶新,攜手并進;銳意進取,攻堅破難;淡泊明志,修身養(yǎng)性;務實求效,樂于奉獻的可貴品格和風范。

  展望《青海法學》,任重道遠,前景輝煌。法學研究,博大精深;法制建設,任務繁重;依法治國,責無旁貸;建設法治國家目標明確;實現(xiàn)法治夢想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愿望。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wǎng)絡
信箱